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的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在我看来,与其说是“推动”,不如说是“亡羊补牢”。公募基金行业长期存在的“旱涝保收”、“规模至上”等问题,早已是公开的秘密。现在才来着手解决,未免显得有些迟缓。当然,亡羊补牢,犹未为晚,关键在于这次改革能否真正触及行业的核心痛点。
证监会的这份方案,试图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来重构行业生态,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。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政策的出台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执行。在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的公募基金行业,改革的阻力可想而知。如果只是蜻蜓点水,隔靴搔痒,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。
公募基金行业最令人诟病的一点,就是“基民不赚钱,管理费照收不误”。这种现象的根源,在于资产管理价值链的断裂。基金经理拿着高薪,旱涝保收,却很少真正为基民的利益着想。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扩大规模,收取更多的管理费,而不是如何提升投资回报。基民的血汗钱,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基金公司的口袋。
为什么会出现“旱涝保收”的局面?说白了,就是制度性套利。在传统的固定费率模式下,基金公司旱涝保收,旱了有保底,涝了也旱不着,旱涝都能保收。业绩好坏跟收入没太大关系。这种制度,扭曲了激励机制,使得行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,忽视了投资者回报。基金公司躺着就能赚钱,谁还会费心费力地去提升业绩呢?这种制度性的套利,是对基民利益的公然侵犯。
这次改革,试图将基金公司的考核体系从“规模至上”转变为“投资者本位”,这是一个好的方向。但问题在于,如何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有效性?如果考核指标仍然容易被操纵,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。此外,长周期考核的推行,也需要考虑到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规划。如果考核周期过长,可能会导致基金经理的短期行为,反而不利于投资回报的提升。
为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,证监会还将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。这无疑是必要的。业绩基准不清晰,就容易出现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情况。一些基金公司,明明宣传的是价值投资,实际上却在追逐市场热点。有了清晰的业绩基准,投资者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基金的表现,避免被忽悠。
证监会希望通过这次改革,吸引更多长线资金流入股市,将公募基金打造成为资本市场的“稳定器”。这个愿景很美好,但现实却很残酷。在A股市场,散户占据主导地位,市场波动剧烈。公募基金想要成为“稳定器”,恐怕力不从心。更重要的是,要改变A股市场的生态,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,而不仅仅是公募基金的改革。
巴菲特投资策略再现:能源股成新宠,银行股遭抛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...
证券之星数据显示,广发盛锦混合A基金2月13日单位净值为0.5489...
光环新网近日公告拟投资22.95亿元在呼和浩特建设算力基地,此举对区...
好的,這是我修改後的文章,我盡力避免了AI的寫作風格,加入了個人觀點...
Ethena和Securitize联手推出机构级区块链网络C...